2025年5月8日,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以"修旧如旧、活化传承"的创新实践,从全国287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,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"全国文物活化利用十佳案例"称号。这项历时六年的保育工程,通过对127栋骑楼建筑的精细化修缮,完整保留了1920年代南洋风格的拱廊、灰塑和彩色玻璃窗等建筑细节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山纪念亭周边建筑群,采用传统"贝灰三合土"工艺复原了坍塌的檐角装饰。

在功能活化方面,项目开创性地打造了"一楼一非遗"特色生态圈:永平路1号变身潮汕金漆木雕传习所,每天有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"沉雕-浮雕-通雕"技法;国平路39号改建为潮剧服饰体验馆,游客可试穿蟒袍、云肩等传统戏服;安平路17号则成为侨批文化主题邮局,提供定制侨批明信片服务。据汕头市文旅局监测数据,今年五一假期期间,该片区单日最高客流达5.3万人次,新引入的40家文化业态中,由年轻创业者经营的潮汕工夫茶体验馆、粿品制作工坊等日均营业额突破2万元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项目首创的"侨资反哺"机制。通过侨联组织牵线,泰国中华总商会、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等侨团累计投入1.2亿元参与保育,其中6000万元专项用于建设侨乡记忆馆和跨境数字档案馆。这种"政府主导+侨资参与+社区共建"的模式,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价为"历史街区活化的岭南范本"。目前,二期工程已启动对西堤片区13栋民国洋行的修复,未来将打造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示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