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3日上午,随着汕头勒门海上风电场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,汕头海域3个新建海上风电场全部建成投运。在南海海域绵延26公里的"风电走廊"上,180台巨型风机正将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,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,相当于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约100万吨。项目负责人李伟在中央控制室演示时介绍:"这些机组采用8兆瓦国产化大容量机型,单台风机转一圈就能发电16度,全容量运行后年发电量可满足1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。"

这3个风电场分别位于勒门、南澳、澄海海域,总投资约186亿元。施工过程中创新应用了"无人机巡检+数字孪生"技术,使得在复杂海况下的建设工期比原计划缩短了4个月。值得注意的是,项目配套建设的2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全部实现国产化,其中采用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可将电能损耗降低至3%以下。汕头供电局数据显示,这些风电场的投运使当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从18%提升至31%,预计每年可为电网提供约36亿千瓦时绿色电力。
在风电场的陆上集控中心,20名来自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正在接受岗前培训。项目运营方与本地院校开展的"风电运维人才订单班",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37人。南澳县渔民协会会长林福生表示:"风电场给我们带来了新活计,现在有60多条渔船在为项目做运输和维护服务。"随着产业链延伸,汕头已吸引7家风电配套企业落户,形成从叶片生产到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。
国家能源局华南监管分局最新报告指出,汕头风电项目的投运使粤东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40%,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支撑。汕头市发改委主任黄明透露,二期3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,未来五年将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超500亿元。站在南澳岛的长山尾灯塔远眺,绵延的海上风车阵与蓝天碧海相映成趣,成为汕头践行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