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牛肉丸: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 弹牙 交响‌

汕头新闻网2025-04-23 14:14:5622

  非遗美食的产业化突围‌

  作为潮汕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,牛肉丸凭借Q弹劲道的口感和百年传承的捶打技艺,近年加速从街头小吃迈向标准化、产业化发展。2025年1月实施的《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》明确规定,只有牛肉含量超90%的产品才能冠以“汕头牛肉丸”之名,这一“天花板级”标准推动行业加速洗牌。目前,汕头已有超百家获证生产企业,其中信泽食品、杏花吴记等龙头企业通过建设10万级洁净车间、引入自动化生产线,实现日产能最高达20吨,产品覆盖全国及东南亚市场。

  传统工艺的科技赋能‌

49.png

  在保留“三斤铁棒捶打两小时”核心工艺的同时,企业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。海霸王食品通过独立分厂研发,将捶打力度、频次等参数数字化,推出与潮汕本地风味高度一致的速冻牛肉丸,产品登陆台博会等大型展会,年产值突破亿元。汕头市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强化质量管控,要求企业执行“日管控、周排查、月调度”制度,确保每批次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。

  乡村振兴的“丸子经济”‌

  牛肉丸产业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新支点:

  就业带动‌:龙湖区形成养殖、加工、销售全链条,村民通过参与黄牛养殖或车间生产实现收入翻番;

  创业孵化‌:年轻群体借助电商平台开设网店,推动产品线上年销量突破十万单;

  文旅融合‌:老城区手打牛肉丸店铺成为网红打卡点,吸引外国美食博主探店传播。

  国际餐桌上的潮汕味道‌

  随着预制菜产业兴起,汕头牛肉丸加速“出海”。2025年春节前夕,泰国、新加坡等地商超已上架潮汕牛肉丸,部分企业单月跨境销售额突破千万元。在珠海,90后创业者打造的“溱记牛杂粿条”店,因坚持潮汕传统风味,不仅成为本地人“第二食堂”,更吸引外国网红博主自发推广。

  从街头市井到全球餐桌,这颗直径不过3厘米的丸子,正以弹性与韧性演绎着传统美食的现代化突围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