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肠粉:一碟米香里的乡愁与烟火‌

汕头新闻网2025-04-23 14:18:3721

  清晨五点半,汕头老城区升腾起白茫茫的蒸汽。金平区民权路的“阿忠肠粉店”内,第三代传人陈伟忠将一勺雪白米浆倾入竹制蒸屉,薄雾中隐约可见虾仁、蚝仔、猪肉末在米浆上跃动。两分钟后,他用竹片利落一刮,软糯透亮的肠粉裹着馅料滑入碟中,淋上一勺秘制豉油,再撒一把潮汕菜脯粒——这份让无数游子魂牵梦萦的早餐,开启了潮汕人热气腾腾的一天。

  “布拉”竹屉里的百年技艺‌

  潮汕肠粉虽与广式肠粉同源,却在移民文化的交融中走出独特路径。据《潮汕饮食志》记载,上世纪三十年代,潮汕商帮将广式肠粉技艺带回故里,结合本地物产进行改良:用现磨陈米浆替代预调粉,以海鲜、牛肉代替叉烧,更独创出混搭花生酱、卤汤、酱油的复合酱汁。

  “米浆要选存放三年的籼米,浸泡六小时后石磨低速研磨,才能保证肠粉既柔韧又透薄。”76岁的老师傅林伯演示着“布拉”技法,竹制蒸屉在沸水上匀速旋转,让米浆均匀受热,“现在年轻人用不锈钢屉,但我们老派觉得竹屉能吸收多余水汽,肠粉更爽滑。”

  一碟肠粉里的“微型潮汕”‌

  在潮汕,肠粉如同方言一般“十里不同味”:汕头偏嗜海鲜蚝烙馅,淋琥珀色甜酱油;普宁独创酱汁混搭花生酱与卤汤;揭阳则偏爱包裹菜脯粒与香菇的素馅版本。这种差异化的背后,是潮汕人“家己人”(自己人)的饮食哲学。

  “外地人总问哪种最正宗,其实我们潮汕肠粉没有标准答案。”潮汕美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奕丰指着一碟撒满芫荽的肠粉说,“就像潮汕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工夫茶具,肠粉的千变万化里,藏着的是一份‘因地制宜’的生存智慧。”

  从市井摊档到文化IP‌

  随着“非遗老字号”评选的推进,这门手艺正迸发新活力。澄海区的“银屏肠粉”研发了真空包装技术,让肠粉能冷藏保鲜72小时;潮州牌坊街的网红店推出“九宫格肠粉”,将鲍鱼、鹅肝等高端食材与传统做法结合;更有“00后”创立的“肠粉研究所”,用大数据分析酱料配方,开出二十家连锁店。

  “以前觉得做肠粉辛苦,现在发现这是流动的文化名片。”留学归来的陈梓欣在悉尼唐人街开出潮汕肠粉店,特制的红桃粿造型肠粉成为Instagram打卡热点,“很多潮汕华侨吃着吃着就红了眼眶,说这就是小时候阿嬷的味道。”

  蒸汽里的文化密码‌

  2023年,潮汕肠粉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但对其传承者而言,比技艺更珍贵的是那份融入市井烟火的温情。在龙眼夜市摆了三十年摊的杨婶记得每位老客的喜好:“阿伯要双倍菜脯,阿姐不要葱花,后生仔要加辣椒酱……肠粉摊就是个情报站,谁家娶媳妇、谁孩子考上大学,都在这蒸汽里传开了。”

  夜幕降临,又一笼肠粉在雾气中出炉。这碟不过五块钱的小吃,承载着潮汕人的舌尖记忆,也蒸腾着一个族群闯荡四海却不忘初心的文化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