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纸堆里长出的文学年轮

汕头新闻网2025-04-25 11:42:379

  四月书香漫过进贤书院的青砖,黄春宇的散文集《温故》在揭阳落地生根。当文友们抚摸着这本泛着宣纸气息的新书,恍若触摸到一位写作者三十载的时光肌理——从1980年代末报刊边角的豆腐块文章,到如今凝结成册的“温”字三部曲终章,这位潮汕文坛的“慢跑者”始终以笔尖丈量着故土的温度。

  首发式现场,一摞摞《温故》与水墨丹青相伴,恰似黄春宇笔下的双重叙事:既有报刊白纸黑字的筋骨,又藏着散文绵长悠远的韵脚。评论家们翻阅书页时不禁莞尔,那些曾被铅字框定的“田螺道场”里,竟悄然生长出横跨韩江的文学年轮。正如揭阳文艺评论家协会会长所言:“他的文字总能在时效性的裂缝里,种下超越时间的种子。”

  汕头.png书中收录的篇章,恰似榕江畔的碎瓷片,拼凑出潮汕游子的精神版图。黄春宇以记者特有的敏锐刀锋,剖开市井烟火中的文化切片——菜脯罐里腌渍的旧时光、工夫茶盏中沉浮的世情百态、祠堂匾额上剥落的家族密码。即便行走半径已延伸至千里之外,他的笔触始终绕着潮汕的情感中轴线旋转,将“小城故事”淬炼成一面照见时代褶皱的铜镜。

  在研讨环节,一位老编辑掏出1989年的泛黄剪报,那是黄春宇的处女作《雨打芭蕉》。泛酸纸页上的青涩笔迹,与《温故》中老辣从容的叙事形成奇妙互文。“报刊专栏像座文字少林寺”,黄春宇笑谈,“三千字的方寸天地既要扎马步练硬功,又得学轻功点水无痕。”这种“戴着镣铐跳舞”的修炼,反而让他炼就了四两拨千斤的笔力——在新闻的速朽性里打捞永恒,于时评的时效性中沉淀哲思。

  从《温暖》《温度》到《温润》,再到如今圆满的《温故》,黄春宇用二十年完成了一场文学的四季节气。当年轻作家请教创作秘诀时,他指着书斋窗外的古榕树:“写作就像榕树气根落地成林,既要向上触摸星空,更要向下紧抓土壤。”此刻,首发式赠出的新书扉页上,他正以遒劲小楷写着:“温故非为怀旧,实乃以旧时光为薪,煮沸新茶一壶。”